2012年11月27日星期二

台灣阿裡山珠露茶的歷史淵源

台灣阿裡山珠露茶的歷史淵源
  清朝後期的台灣, 茶葉是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品,也阿里山珠露茶促進了台灣北部的發展,將產業重心從原本的南部移轉到了北部,對後來台灣文化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台灣早有野生茶,根據諸羅縣志(1717年)記載:“台灣中南部地方,海拔八百到五千尺的山地,有野生茶樹,附近居民采其幼芽,簡單加工制造,而作自 家飲用。”而根據淡水廳志中記載:“貓螺山產茶,性極寒,蕃不敢飲。”這種野生茶就是所謂的“山茶”,目前仍可以在台灣中南部山區發現這種野生茶樹,但與 目前台灣農民栽種的茶樹在品種上並無相關。
  台灣目前所栽種的茶樹品種,是距今兩百多年前由福建移民所帶來的,而台灣早期的制茶技術亦是由福建師傅所傳授。目前台灣所產制的烏龍茶、包種茶等茶類,其產制技術皆來自中國福建省。
  台灣因歷史背景特殊,飲茶文化受中國茶文化、日本茶道和西洋飲茶文化的影響深遠。台灣飲茶文化最早應發源自中國廣東潮洲的功夫茶小壺泡,直至1970 年代起,經由台灣茶界人士的不斷鑽研傳習,點滴融入了中國文人美學、佛教禪宗觀照、以至日本茶道思考與台灣現代生活氛圍,才逐漸演化成現今台灣特有的飲茶 與生活哲學,並以台灣茶藝一詞泛指所有與茶相關的技藝,如種茶、采茶、制茶等技術;茶具的設計與創作;泡茶、飲茶的禮儀與程序;茶文化與藝術、生活、宗教 的結合與交流等。
  台灣飲茶的歷史甚早,早在西元17世紀以前台灣原住民便已有采野生山茶制茶飲用的習慣。但茶在台灣真正的興盛,主要是18、19世紀間,由來自中國的 柯朝、林鳳池、張乃妙與張乃干兄弟等從福建一帶逐步引進茶苗與技術,於台灣北部瑞芳、木柵與中部鹿谷凍頂山一帶辟園植茶、制茶;之後,19世紀中葉,來自 英國的茶商約翰杜德的寶順洋行首度將台灣烏龍茶引介至海外並獲得成功與口碑後,正式展開了台灣百余年以外銷為主的制茶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