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星期日

阿裡山茶人教您品嘗台灣高山茶

“必須讓人知道阿裡山的茶好在哪裡!”從小學習制茶的他阿里山珠露茶在ECFA簽訂後,有了將家鄉茶文化推廣到大陸的決意。

 “人跟茶之間,一定是有記憶的,透過慢慢品味後融合,就很難相忘。”沏上一壺上等的烏龍茶,陳長成脫口而出的“茶話”妙語珠璣。清澈的茶水映照出他那張憨實的臉,陳長成從多年的感悟出發,盡情享受茶世界的內涵。

  在台灣阿裡山下成長的陳長成,16歲開始上山學制茶。當年,陳媽媽賣“茶米”生意紅火,生育的孩子又多,無意中讓他走上了“茶道”。“媽媽白天上班晚上賣茶。我和哥哥在阿裡山上上下下,學制茶的工錢全部換成茶葉來賣錢。”往事猶在眼前,陳長成說一想起來,阿裡山的山形、地勢和茶園,就會浮現在眼前。

  陳長成全然離不開家鄉茶。雖從沒想過如今會接棒媽媽的事業,且將家鄉茶賣到了大陸,但他心中卻始終帶著一絲自豪,“必須讓別人知道阿裡山的茶好在哪裡!這可是‘世界第一等’茶。”到底好在哪裡?隨著台茶大量“登陸”,該如何分辨真偽?且聽陳長成細細道來。

  辨口感:甘醇源自苦寒來

  據專家介紹,全世界的好茶多集中在北回歸線兩側50公裡以內的多雲霧地區,阿裡山茶區恰恰位於此區,年產只有170多萬公斤。出生在嘉義縣民雄鄉的陳長成,對當地特殊氣候敏感,“阿裡山樹木濃密,做出來的茶葉當然不一樣,除品種、師傅經驗外,最大的原因是因為氣候。”

  陳長成說,阿裡山海拔約2600多公尺,山頂上沒有種茶,只種芥末。約在海拔800公尺—1800公尺之間,方有茶農種茶,主要分布在龍美、隙頂、光華、石桌、十字路、達邦、裡佳、豐山等地。“高海拔茶區早晨有陽光時起霧,中午2點過後,霧隨之降下來,平常下的也多為毛毛雨,茶園終年被霧籠罩,長出的茶葉很干淨,病蟲害也少。”

  日照短、溫差大,茶葉苦濕成分降低,外加台灣成熟的制茶工藝,造就了台灣好茶。在台灣“茶人”們的眼裡,這種味道是很特殊的,“茶色香醇翠綠,總有一股渾厚的台灣高山冷冽味,喝起來甘潤且喉韻無窮。”

  近年來,大陸有混進一些越南種植或大陸產的台灣品種茶,又稱“台式”茶,但只要喝上一口,陳長成就能分辨出真假。他說,倒不是自己很厲害,“而是人的嘴巴、眼睛都是有記憶的,家鄉茶喝到肚裡,便都有了記憶。而喝‘台式茶’的時候,便聞不到台灣味的。其實,只要用心,人人都可以辨別出。”

  據陳長成介紹,阿裡山茶主要產烏龍茶、金萱茶,一年可采摘4次。其中,金萱茶廣受陸客喜歡。它有種“奶香”,是台灣花費43年時間才選育出來的烏龍茶新品種。這種“奶香”也難“造假”。

  認茶葉:芽厚脈軟茶梗硬

  或許因為那首阿裡山民歌起作用,到阿裡山觀光的陸客,看著滿山茶園,免不了要多買些阿裡山茶,只是也有買到假貨。陳長成告訴,烏龍茶雖然大同小異,但茶葉卻是一種很神奇的植物,種同一種茶,吸收的養分不一樣,長出來的模樣自不一樣,細觀之便能認得出。

  “你看,茶樹因為生長緩慢而使得芽葉厚、葉脈軟、茶梗硬,便是阿裡山最典型的‘軟枝烏龍’形態了。”挑起一根茶葉,陳長成介紹說,阿裡山茶葉果膠質含量高,也經得起長時間加熱“擠壓”。茶葉茶梗都是寶,也就是說,制茶時要連枝帶葉一起,成品後也不挑揀枝梗。

  用一條熱軟巾反復搓揉、打開、烘焙後,這便是台灣茶最早的傳統制茶過程。陳長成認為,其實,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工藝,茶葉好壞主因還是決定於品種與種植氣候。有的時候,古代手法制出來的茶品質更上乘。茶區所在山在超過2000公尺後,茶葉便只能采摘兩季,此時茶葉葉面很厚、泡水時間長,味道更有原味自然香。

  此外,阿裡山還有一種朝露茶,被稱為“綠金”,主要產於竹崎鄉石桌茶區,“種植品種以青心烏龍為主,因茶葉被均勻揉成球狀,有如一顆露珠而得名。這種茶在嫩芽就被人工采摘,產量很少,制作工序也更煩瑣。放一小搓來泡,提神解乏,生活充滿高雅的情境與氛圍。”

  有趣的是,阿裡山聞不到茶花香。陳長成說,茶花不香茶葉香,萎凋後,茶廠滿屋的清香最惹人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